讀點好書 | 武威,調色盤上的“高級玩家”
天梯山石窟
天梯山石窟又稱“涼州石窟”,是東晉十六國之“北涼”國王沮渠蒙遜召集高僧及能工巧匠開鑿的石窟?!侗睕鲣洝份d,“先是蒙遜王有涼土,專弘事佛,于涼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,千變萬化,驚人眩目”。內中北涼壁畫有著典型的西域少數民族特點,風格獨特,極為珍貴。天梯山石窟開鑿后,沮渠蒙遜先后開鑿了張掖馬蹄寺石窟、金塔寺石窟,酒泉文殊山石窟、昌馬石窟以及安西榆林石窟等,這些石窟被著名考古學家宿白稱為“涼州模式”。
天祝朵什森林草原
武威地處黃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,地勢呈西高東低,局部地形復雜。地形可分為三帶,即南部祁連山區、中部平原綠洲區和北部荒漠區。南部祁連山區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間,山脈大致呈西北至東南走向,氣候涼冷,降水豐富。境內祁連山以烏鞘嶺為界分為嶺南和嶺北。嶺南有大通河、金強河、松山河、新堡河、石門河5 條水系,系黃河流域。嶺北冷龍嶺的冰川雪水消融,形成大靖河、古浪河、黃羊河、雜木河、金塔河、西營河、東大河、西大河8 條山水河流,系石羊河流域。嶺南嶺北風景優美,三峽國家森林公園、石門河國家級森林公園、烏鞘嶺風景區、馬牙雪山風景區、朵什森林草原、冰溝河森林草原分布其間,可讓人們領略雪域高原、藏地草原的別樣風景。
白塔寺遠景
明朝洪武年間,藏族高僧索南堅參來到涼州,主持重修了涼州白塔寺、天梯山廣善寺和天祝白靈寺。留存于武威的“重修涼州白塔寺碑”“敕賜普福寺紀功德碑”“涼州廣善寺碑”曾詳載其事。
銅車馬儀仗俑
雷臺出土銅器中數量最多的是一大批形制完整的車馬俑。其中有銅馬39匹,銅牛1頭,銅車14輛,持矛、戟、鉞等兵器的武士俑17個,各種奴婢俑28個。這批車馬俑中,騎乘者皆為官長,而牽馬者則為奴婢,在馬身下方刻有珍貴的銘記文字,標明了騎乘者和牽馬者的身份,如“守張掖長張君郎君阿騎馬一匹牽馬奴一人”“守張掖長張君前夫人輂車馬將車奴一人從婢一人”等,有些俑身背后也刻有“張氏奴”“張氏婢”等字樣,標示其身份地位。這樣的文字標注和排列方式在國內同類出土文物中實為罕見。
鳩摩羅什寺
鳩摩羅什寺始建于東晉太元十一年(386年),是后涼國王呂光為佛學翻譯家鳩摩羅什修建的寺廟,原名“姑臧大寺”,后因寺內鳩摩羅什舌舍利塔而名為“鳩摩羅什寺”。唐朝時予以重修,《唐敬德碑》載,當時“羅什地基,四至臨街”,規模相當宏大。明永樂十三年(1415年),又經鄱陽籍高僧石洪重修,鳩摩羅什寺建構更加宏麗,布局更加合理,顯示出“河西第一寺”的雄渾氣象。
泗水明長城
泗水長城遺址是國內漢明長城交會處。古浪境內漢長城南接天祝,北連武威黃羊河,明長城從景泰縣至古浪泗水堡接漢長城。漢長城自天祝安遠鎮馬家莊進入縣境,沿古浪河東岸穿行,經磨河灣、龍溝堡、下莊子等地跨黃羊川河,越鐵柜山,經黃家安門、灰條灣、金家大溝出古浪峽,復沿古浪河東岸,經魏家崖頭等地,越過古浪河,經鏵尖灘入涼州區境內,古浪境內全長53千米。另有一段長城從土門鎮和樂村青石灣組安門起,朝東北方向而下,過大土溝河,又折西北沿沙漠蜿蜒而去,經永豐灘入涼州區境內,在古浪境內長達25千米。
馬牙雪山遠景
馬牙雪山藏語稱阿尼嘎卓,終年積雪,形似馬牙,因而得名。山嶺橫亙于甘青邊界,主峰白尕達海拔4447米,是祁連山東端最險峻的大山。山勢奇特,景色壯觀,山體由石灰巖構成,呈乳白色,山頂常年積雪銀光閃爍,全長80余千米,平均海拔3500米,被當地牧民視為神山。主峰之側有倫布什則、抓噶爾、史什則等山峰,峰頂凹地有稱為天池的高山湖泊,主要有勝樂湖、白勝湖、圣母湖、依恬主湖、法圣赤三角湖等。
今日推薦圖書
▼
《走進武威》
程對山 編著
出版發行:甘肅教育出版社
書號:ISBN 978-7-5423-4902-6
定價:78.00元
《走進張掖》
張建銘 編著
出版發行:甘肅教育出版社
書號:ISBN 978-7-5423-4992-7
定價:65.00元
《走進慶陽》
馬嘯 編著
出版發行:甘肅教育出版社
書號:ISBN 978-7-5423-4903-3
定價:65.00元
《走進嘉峪關》
吳曉棠 編著
出版發行:甘肅教育出版社
書號:ISBN 978-7-5423-4994-1
定價:60.0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