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點好書 |《人文甘肅》(八)正式出版
圖書信息
《人文甘肅》系列叢書編委會 編
出版社:甘肅教育出版社
定價:58.00元
版次:2021年6月第1版
書號:ISBN 978-7-5423-5127-2
目 錄
內容簡介
本書為《人文甘肅》系列叢書的第八輯,選編了馬步升、漆子揚、張景平等學者撰寫的有關甘肅歷史文化的文章二十多篇。本輯主要文章有《“如意甘肅”,從歷史深處走來》《肅王府:蘭州歷史文化的見證》《蔣子龍:我的第一篇小說就是在甘肅發表的》《嘉峪關前的八棵樹》《愛灑扶貧路——記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》,這些文章題材不同、角度不同,但都體現著甘肅的歷史、現在,展現著甘肅的精神和面貌。
"如意甘肅”,從歷史深處走來(節選)
張建君
今天的甘肅行政區劃如同一柄玉如意。如意甘肅,一個多彩多姿的省份,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故鄉,一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、華夏文明與西戎文明、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多元交融的開放省份,一個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奔流、弱水三千入流沙的干旱省份,一個黃土高原、青藏高原、蒙古高原三大高原與騰格里沙漠、巴丹吉林沙漠兩大沙漠碰撞匯集的獨特省份。
一、歷史的深處
在歷史過往中,甘肅這片土地,孕育了伏羲、女媧、秦始皇、皇甫謐、李世民、李白這些光照千秋的民族偉人;這里既擁有鳴沙山月牙泉、七彩丹霞、祁連雪山、黃河三峽、萬象洞、崆峒山、人間仙境扎尕那這樣的山水傳奇,也擁有敦煌莫高窟、嘉峪關長城、武威雷臺、臨夏劉家峽水電站、慶陽周祖陵、平涼西王母宮、天水麥積山石窟等無數的人文奇跡。
從現在甘肅的地理地貌,特別是行政區劃所形成的“如意”形態追溯歷史,會發現這一切是甘肅歷史發展的結果。“如意”二字是對當下甘肅山川河岳的恰當描述。
二、遠古的榮光
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。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、女媧、黃帝相傳都誕生在這里。大禹分封天下為九州的時候,甘肅省大部分屬雍、梁二州,舊稱“雍梁之地”。
《尚書·禹貢》一共記載大禹導了九個方向的河流,其中,導河積石、導弱水、導黑水都是在甘肅完成的水利工程。弱水就是現在的黑河。河西走廊到了張掖段,就是四座山所形成的地理傳奇了,南面是連綿不絕的祁連山,北面與之相對有三座山:一座是孤零零的龍首山,一座就是合黎山,還有一座北大山隱藏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之中。
三、歷史的輝煌
周人崛起于甘肅慶陽,周先祖不窋的陵墓就在甘肅慶城的黃土高原上。
秦人肇基于甘肅天水、隴南,位于甘肅禮縣的大堡子山遺址被證明就是著名的秦西垂陵園,被考古界稱為20世紀繼敦煌藏經洞和兵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。秦昭王時秦朝在甘肅境內設隴西、北地二郡。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中,甘肅始終是穩定的后方。
西漢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夏,霍去病在合黎山一帶殲匈奴主力3萬余人,漢武帝在河西“列四郡,據兩關”,先是設立酒泉郡、武威郡,又從酒泉郡分設敦煌郡,從武威郡分設張掖郡,另外設立玉門關、陽關,書寫了大漢雄風。
四、詩意的隴右
唐貞觀元年(627年),以隴山為地理標志,置隴右道,“東接秦州,西逾流沙,南連蜀及吐蕃,北界朔漠”(《唐六典》卷三),所轄二十一州,范圍相當于現在天水以西、四川以北、成海以東的廣大區域,甘肅簡稱為“隴”就是這個原因,文人更喜歡稱甘肅為“隴右”。
李白、杜甫、王維、崔顥、岑參、高適、李頎、王昌齡、王瀚、王之渙等都創作了描述甘肅風物的邊塞詩。杜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《秦州雜詩二十首》,發出了“何時一茅屋,送老白云邊”的感嘆。王維寫出了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的千古名句。
責任編輯:吳文蕾